告别李玟,我们走近它

浙江日报   2023-07-06 21:31:12

潮新闻 记者 朱平 实习生 单予晴

李玟,图片源于微博


(相关资料图)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为什么也会抑郁到要自杀?

昨晚,COCO李玟因抑郁症离世的消息一出,除了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很多人也在问为什么。

抑郁到想要自杀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

蓬头垢面?脆弱到大哭?还是看上去很崩溃很崩溃?

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

COCO,不是第一个“笑着”经受抑郁症折磨的人,几年前,同样因为抑郁症自杀的25岁韩国女星雪莉,在大家印象里,作为艺人的她,一直也是以甜美的微笑面对观众。

有些人笑着,看上去感觉很快乐很开朗,然而,他们内心已无比痛苦煎熬,他们正经受着抑郁症的折磨,甚至在笑的时候,还要想着自杀。

尽管对抑郁症这三个字,我们已经越来越熟悉,但对抑郁症这种病,我们还是有很多未知的部分,需要想得更多些。

01

抑郁症没有所谓的模样

曾经有段时间,一个叫“抑郁症的模样”的话题引发了很大反响,有抑郁症患者在网上发布自己不笑和带有笑容的反差照片,分享自己的真实经历,想要打破偏见,改变人们对抑郁症患者的看法。

对他们来说,周围的人认为精神疾病必须要符合一种“模样”、一种“面貌”,是非常危险的。

网友对于抑郁症病情的讨论,图片源于小红书

“其实在笑和不笑的时候,我都在挣扎。”有抑郁症患者说,身边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心情。

所以,多数时候,他们会选择微笑作为自己的保护色。

曾经公开承认患有抑郁症的朴树,也是选择“躲”过别人的目光,他在一次访谈中透露,自己会在状态还不错的时候,赶紧去看看周围的人,让他们看见,你还人模狗样的。所以周边人意识不到他有任何不妥。“因为说了,他们也不会给我有任何帮助——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

除了状态模样,在一些“旁观者”心里,抑郁症还被这么画像——

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过段时间就好了。

这么点小挫折就抑郁,你就是抗压能力太弱了。

死都不怕,还怕活着?

什么抑郁症,你就是想太多了

……

02

留一份理解和原谅

“不理解,不原谅。”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开头,唐志军摇着头,对身患抑郁症而自杀的女儿做出了这样近似冷漠的评价。

不被理解,无法原谅,这可能是全球抑郁症患者的相似处境。这种不理解心态助推了抑郁症患者们掩藏痛苦。

抑郁的情绪,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2022年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超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然而,如此庞大的抑郁症群体,经过充分治疗的患者有多少呢?

答案很触目,只有0.5%。

这个数据来自于2021年《柳叶刀》上,一篇在中国31个省157个疾病监测点进行的中国成年人精神障碍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的分析。

调查显示,744名抑郁障碍患者中,接受过卫生服务机构治疗的仅有9.5%;多数抑郁障碍患者从来没有到专业机构寻求过帮助,因此得到充分治疗的患者,居然只有0.5%。

作为“沉默的大多数”,九成抑郁症患者竟然不曾走进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抑郁症的卫生服务利用率低,获得充分治疗率低,到底是为什么?

用四个词概括,就是“不愿”、“不敢”、“不知”、“不必”。

一些患者往往抱有“病耻感”,认为所谓抑郁症都是因为压力过大而偶发,通过自我调整或是换换环境、放松放松就行了,精神上的“小矫情”,没必要就诊。

心理治疗,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其实,抑郁症从来都不是“想开点”就可以治愈的。

人体中的神经递质相当于一种化学“信使”,可以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我们能够感到快乐,都是多巴胺、内啡肽和催产素这些“信使”的功劳,它们能让我们对事物产生期待感、愉悦感。

人体在产生和派遣这些“信使”的过程中出了岔子,再加上某些个人和社会因素,就可能导致抑郁症。

所以,抑郁症真的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需要接受诊疗的一种疾病。

不管什么原因导致的长期情绪异常,都应该积极治疗,不管是否患有抑郁症,都应该给予患者一份“理解”和“原谅”。

03

没有人是孤岛

医学界常用“三低”概括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

伴随着“三低”的,往往还有“三无”和“三自”:患者可能会感到无望、无助与无用感,经常自责、自罪,甚至自杀。

处于抑郁情绪的人,图片源于视觉中国

除了经常伴有思考困难,难以集中注意力,焦虑烦躁,话少,活动少等症状,抑郁症患者还会伴随食欲下降、失眠等躯体症状,抑郁症从来就是一种身心的双重折磨。

因此,如果有人不幸患上抑郁症,绝对不是ta本人的问题,不用感到任何羞耻,最不可取的做法就是:什么也不做。

要记住的是,抑郁症是可以被治愈的,身体里的快乐“信使”们是可以重振旗鼓的。

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