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梅兰芳】艺镇上海滩兼容海派戏(孙耀东口述 宋路霞整理)_今日热讯

老京昆忆旧   2023-05-29 17:49:15


(资料图片)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艺镇上海滩兼容海派戏

梅兰芳与夫人福芝芳

1913年10月19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到上海来搭班唱戏,与王凤卿一起在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演出,头三天的“打炮戏”就把上海人给“镇”住了。第一天演的是《彩楼配》、《朱砂痣》,第二天演的是《玉堂春》、《取成都》,第三天《武家坡》,全是他的当家老戏。他那柔润宽亮的嗓音,与众不同的扮相,尤其那顾盼之间的气度,令上海戏迷眼前一亮,全都“迷”上他了。只要他一出场,从头到尾,观众的叫好声始终不绝。戏院里连加座也坐满了。有些后到的观众没有座位,就宁愿付包厢的票价,站在包厢后面听,常常把包厢后面挤得满满的,连过道上都是人。那一阵朋友们饭后茶余闲谈的,几乎全是梅兰芳。

同时,上海戏剧界给梅兰芳的震动也是不小的。他在后来的回忆中曾说过:“那短短五十几天在上海的逗留,对我后来的舞台生活,是起了极大的作用的。”这主要是指海派艺术的“亮点”给了他新的启示。

那时北京和上海有京派、海派之分。京派讲究传统、严谨,在戏的细节上讲究精雕细琢,比较多的沿袭前辈的陈规,缺少创新,甚至有人不太能容忍创新。所以对海派艺术大不以为然,讥之为“外江派”。而海派艺术源于西风东渐、五方杂处的大上海,遇到的新鲜事多,思想方法上亦喜欢推陈出新,玩玩新花样,剧目上就诞生了新编历史剧、连台本戏和时事新戏,表演上以武打动作的翻跌火爆取悦于观众,而对某些细节的处理上却失之肤浅,因此老派人物就不喜欢,而年轻一代则欢迎。京派看不起海派,而海派也看不起京派,称京派为“京棒槌”。然而京派毕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保留下来的毕竟博大精深者为多,所以梅兰芳的出现,倒真让上海人心平气顺了许多。况且,过去只听说北京的角儿到上海如何如何唱红的,却不曾说上海的海派戏如何在北方唱得火爆的。从这点上看,似乎海派的气度又比京派更宽广些。

梅兰芳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没有门户之见,第一次到上海就发现了海派艺术的长处。比如舞台灯光的处理,演员们化妆的方法,对他都有新的启发。那时辛亥革命刚过几年,上海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玩意儿层出不穷,戏剧界不仅演老戏,还编新的历史剧,甚至演改良新戏(话剧),这些都令梅兰芳开了眼界。1914年他第二次来上海演出后,便决定也要演新戏了。他曾尝试过演时事新戏,但最终还是把突破点放在了新编历史剧上。这使梅兰芳步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新编历史剧,首先在于一个“编”字,即从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和事件中,找出那些适合梅派艺术表演的内容,编成新戏上演。这当中,除了齐如山外,吴二爷(吴震修)也是一员主将。【孙耀东口述 宋路霞整理】原载《上海滩》2001年11期

2023抖音直播抖音号-qiusisuoln 秋思听戏公众号-qiusisuoln-20150707 秋思戏曲影像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最新资讯